close


Dr. Tuttle (Mike)  對甲狀腺癌下了個極佳的註解:


醫生總對病人說假如一生一定要得一個癌症, 最好是得到甲狀腺癌


病人回應最好是醫生你自己得到甲狀腺癌


===========================================


甲狀腺癌的風險管理評估循環: 風險評估->治療計劃->追蹤策略->療效評估->風險評估->治療計劃->追蹤策略->療效評估->->->


病人總是覺得沒完沒了,  醫生也不敢言之過早,  所以只好看一步走一步


但是在循環當中倒是平安過一生


跳出循環反而是失去保障或是"解脫"


=========================================


Dr Kloos (Rick) ,現任美國甲狀腺醫學會 (ATA) 秘書長,同時擁有內分泌及核醫科專科醫師身份,對於甲狀腺癌以放射碘治療是pros多於cons,在與Doherty教授辯論有關low-risk病患有精采演出。




像夜總會的會堂


ITC 大會在Paris: Palais Des Congres舉行,誰能想到在炫目藍光下討論的竟是生命的議題


Dr. Mazzaferri  (Erne ) 行醫半世紀看透林林總總的甲狀腺癌病人, 被譽為甲狀腺癌百科全書.


筆者與Erne2003-2004年曾經在Ohio State University相處,他是傳統派的老師級醫師,在臨床病人照顧與病人資料研究分析都是親自為之,不像 許多大 教授都是交給專家助理和手下的醫師。




M. Luster (Germany) vs. K. Farnell (UK)


Dr. Luster 德國籍的核醫科醫師面對英國籍的Farnell 女士,後者統計歐美十數國的甲狀腺癌病患的感受 從診斷、治療到追蹤,尤其面對醫師的診療態度方式提出許多質疑與建言,台灣也應該有病人的聲音吧!醫生才會有長進.

註:

在今年巴黎召開的 2010 國際甲狀腺大會(ITC2010)有個有趣的議題, 就是病友的聲音, 大家集中意見對醫界發聲, 照顧甲狀腺癌病患的醫生如果只會以自己的專業提供照護, 卻忽略病患的感覺, 真的是很難讓醫療進步.

在台灣自從5~6年前(我剛從美國回來)幾乎每年都會有研討會讓照顧甲狀腺癌病患的醫生集會, 也請到國外的學者與會, 但是仍然歧見很多, 會後仍然是.......有些是醫院設備有些是健保制度影響, 我覺得病友應該有知的權利, 也應該把問題與需求說出來.



Paris at night.


開完一天的會, 看到夜巴黎.




Musée du Louvre 外的一座雕塑:  真於我心有戚戚焉!


甲狀腺癌病患何去何從?





第一次吃蝸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hen8484 的頭像
    shen8484

    甲狀腺醫者的部落格- 與甲狀腺病友的相遇

    shen848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