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李大師罹患甲狀腺癌惡化乃至辭世的新聞前,這種腫瘤給人的印象其實不太像惡性,甲狀腺癌『惡化』之說屬於罕見之聽聞,如果不是李大師或許很多人以為甲狀腺癌不會致死。甲狀腺癌發生在名人並不是新鮮事,在台灣影視圈或是政界都有病友(包括一位前任副元首)。但對於照顧過數千個甲狀腺病友的我聽到李大師的故事其實蠻shock的,多數的甲狀腺癌病友在規律的追蹤下,五至十年以上的存活率大於90%(甚至95%),也有報告二十年的存活率大於80%。但從新聞報導李大師的內容看來他從2009年手術到2014年不過才4年多,不禁讓人懷疑是否其原發甲狀腺癌症的類型是屬於比較有變異細胞型態的乳突癌(也就是非典型乳突癌)或是非乳突型的(如濾泡型),或是延誤治療的時機。

為何會得到甲狀腺癌雖無定論,目前比較確定的是輻射曝露及相關基因(遺傳因素)與飲食(碘含量)。在初步治療上甲狀腺癌的治療以手術為主,若是乳突型或濾泡型的需輔以放射碘治療,手術的方式是否採用比較徹底的近全或全切除有可能影響到其癒後與追蹤方式,而放射碘治療的劑量是否恰當(註: 在台灣太多的病友只接受30 mCi的放射碘,甚至多次30 mCi卻不問其效果是否有達到腫瘤控制)也關係能否達到腫瘤清除或降低復發率與提高生存率。這些攸關甲狀腺癌癒後的議題在台灣我們醫界很少有醫師願意好好討論形成共識及制定一份規範〈註:我們目前採用American Thyroid Association 2009指引,2014版即將出爐,而我期望不久的將來也能有台灣版的指引〉。

甲狀腺癌的處理往往被輕忽的是在手術與放射碘治療後是否有適當的追蹤(在台灣的健保制度下醫生無暇對病友多加解說,病友常以為抽兩管血,檢驗ㄧ下甲狀球蛋白 thyroglobulin與甲狀腺功能 fT4, TSH就是追蹤,卻沒有完整評估追蹤的方式),正確的方式應該要定期刺激甲促素 TSH上升再檢驗甲狀球蛋白才能有效檢驗是否有殘留甲狀腺癌或復發。影像學檢查以頸部超音波(6-12月做1 次)及視情形安排放射碘全身掃描,如果要執行放射碘全身掃描,限碘飲食(1-2週)與甲促素刺激絕不可少。

此外就是萬一甲狀腺癌復發與放射碘治療控制無效後有沒有採取更積極的治療呢?再度手術是第一線選擇,但是如果無法切除或擴散開來,電療可以考慮而傳統化療幾乎是無效(低於15%),傳統化療往往給病患更多的痛苦,在美國最近核准通過的甲狀腺癌標靶藥物雖沒有在台灣醫療體系正式使用,但如果李大師有機會使用是否就能避免或延緩此一遺憾呢?

願所有現在正與甲狀腺癌對抗的病友都能有正確與適當的醫療照護,也都能夠達到高於世界水準的存活率與無病無痛的生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en848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